物聯網的概念是在1999年提出的,它的定義很簡單:把所有物品通過射頻識別(RFID)等信息傳感設備與互聯網聯接起來,實現智能化識別和管理。“物聯網”把新一代IT技術充分運用在各行業之中,具體就是,把感應器嵌入和裝備到電網、鐵路、橋梁、隧道、公路、建筑、供水系統、大壩、油氣管道等各種物體中,然后將物聯網與現有的互聯網整合起來,實現人類社會與物理系統的整合,在這個整合的網絡當中,存在能力超級強大的中心計算機群,能夠對整合網絡內的人員、機器、設備和基礎設施實施實時的管理和控制,在此基礎上,人類可以以更加精細和動態的方式管理生產和生活,達到智慧狀態,提高資源利用率和生產力水平,改善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
毫無疑問,如果物聯網時代來臨,人們的日常生活將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當司機出現操作失誤時汽車會自動報警;公文包會提醒主人忘了帶什么東西;衣服會“告訴”洗衣機對顏色和水溫的要求;快下班了,用手機短信發送一條指令,在家“待命”的電飯鍋會立即啟動做飯,空調開始工作預先降溫……這些將不再是科幻電影中的鏡頭,而是正在向我們走來的物聯網時代的美好生活。
物聯網用途廣泛,可運用于城市公共安全、工業安全生產、環境監控、智能交通、智能家居、公共衛生、健康監測等多個領域,讓人們享受到更加安全輕松的生活。除此之外,它還可以為貿易提供更多便利,主要表現在使商品的生產和銷售過程更加透明化。
商品的生產環節一目了然
到了物聯網時代,商場超市里銷售的禽肉蛋奶均在包裝上嵌入了微型感應器,顧客只需用手機掃描能就了解食品的產生和轉運、加工的時間地點等每個環節,甚至還能顯示加工環境的照片,是否綠色安全,一目了然。顧客可以更加詳細的了解產品的質量。
企業有望實現無庫存生產
目前,我們鋼鐵、水泥、船舶等行業均出現了嚴重的產能過剩,物聯網技術有助于緩解這一現象。我們只需給每件商品貼上電子標簽,坐在控制室里,便可以了解貨物什么時間是什么狀態,是否已經售出,到達了什么位置。這樣便可以清楚地知道市場的真實需求,指導企業的生產,甚至可能實現無庫存生產。
給動物上身份證,起到防偽作用
在動物出生時,就佩戴上一個硬幣大小的含RFID芯片的電子耳標,這個電子耳標可記錄相關數據,如飼料、免疫、用藥到出境檢疫等各環節的數據,類似于電子身份證。只要它們通過設置在產地、口岸的專業RFID讀寫通道門,該動物的信息就被自動獲取,并通過網絡實時發送到電子耳標監管系統平臺,企業、監管機關、進口方就可以隨時隨地通過網絡追溯每個動物的情況。重要的是這種“電子身份證”還能起到防偽的作用,為購買者提供了保障。
物聯網被稱為繼計算機、 互聯網之后,世界信息產業的第三次浪潮。在前兩次信息浪潮中,中國起步晚、跑得慢,結果處處受制于人。而在“物聯網”領域,中國和其他發達國家將站在同一個起跑線上。南京郵電大學校長楊震說:“物聯網現在還有一些瓶頸問題亟待解決,其中之一就是技術標準。采用什么樣的標準,牽涉到巨大的國家利益。因為誰制定了國際標準,誰就掌握了市場主動。”相信不久的將來,中國一定會在“物聯網”領域取得國際話語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