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陜西到廣東、從重金屬到紙業,從民間作坊到上市公司,無論是廣度還是深度,中國企業的環保問題都令人觸目驚心。
而今后,那些已經砸了自己環保招牌的中國企業,將為此支付更大的代價。
第十一屆全國政協委員、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副主任,原國家環保總局副局長、國家核安全局局長王玉慶在提案中明確提出:“各級環保部門以及相關部門,應該嚴格執行國家的法律。該罰的罰,該關的關,該停的停,絕對不能讓企業違規,超標排污。”
紫金的代價
作為中國有色金屬龍頭企業的紫金礦業在2010年狠狠地摔了一跤。
在紫金礦業2011年工作會議上,董事長陳景河承認,由于2010年發生了兩起環保事件,“公司經歷了成立以來最嚴重的危機,公司的品牌形象受到重創”。2011年3月初,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召集的10位專家在《紫金礦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紫金山金銅礦安環近期整改工程方案設計》審查意見上簽字,原則上評審通過整改方案。
而幾年之前,紫金礦業尚以“中國環保領先者”自詡,每年,它都要接待十幾批由環保部帶領的環境治理學習考察團。
但2010年5月,環境保護部發布的《關于上市公司環保核查后督查情況的通報》(下稱“《通報》”)把紫金礦業推至風口浪尖,《通報》稱,“決定對紫金礦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等11家問題比較嚴重的公司予以通報批評。”
2010年7月3日和7月16日,受特大暴風雨影響,紫金礦業旗下紫金山金銅礦銅礦濕法廠先后兩次發生含銅酸性溶液滲漏,造成汀江重大水污染事故。
2010年9月,在“凡亞比”臺風引發的特大暴雨中,紫金礦業旗下信宜紫金礦業公司位于銀巖錫礦高旗嶺的尾礦庫發生潰壩事件。
兩次重大事故,均造成了惡劣的社會影響。
在汀江重大水污染事故中,約9100立方米含銅酸性污水流入閩西最大河流之一的汀江,致使下游網箱魚死亡,沿岸漁民損失嚴重,而汀江周圍水產市場生意受到影響,市民一度聞魚色變,甚至有酒店害怕出問題而拒絕提供魚類菜食。相關部門認定,直接經濟損失為3187.71萬元。
而在9月的事故中,尾礦庫潰壩事直接導致石花地水電站攔河壩漫頂潰壩,造成22人死亡以及重大財產損失。
對于紫金礦業而言,亦是損失嚴重,它收到了中國環保最高金額罰單,而各方索賠及處罰總計超過2億元,另外包括副總裁在內的5位中高管人員被判三至四年六個月有期徒刑,并還有11人被移送司法機關等待判處。
更嚴重的是“環保的金字招牌砸了”。陳景河稱,良好的環保記錄一直是紫金礦業在國內外收購中的有力幫手,“這個招牌花幾十個億,也不一定能買回來”。
污染重災區
在環保問題上栽了跟頭的,并不僅僅是紫金。整個冶煉行業,都是其中的重災區。
2011年新年伊始,安徽省安慶市懷寧縣高河鎮“百余名兒童血鉛超標”的新聞,再次震驚人們疲憊的神經。
而早在2009年8月,陜西鳳翔已爆出數百名兒童血液中鉛含量超標,這引發社會對于重金屬行業污染情況的廣泛關注。隨后,湖北武岡、云南昆明、河南濟源、湖南郴州、江蘇新沂到山東省泰安相繼爆出“血鉛事件”,時間跨度至2010年底。
不光是重金屬,2010年7月,環保部新聞發言人陶德田稱,2010年3月至5月,環境保護部對河北、遼寧、黑龍江、安徽、山東、河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云南、貴州、陜西、寧夏14個省(自治區)53個地市的461家制漿造紙企業污染狀況進行了督查。結果顯示,461家企業中存在環境違法行為約占21%,312家正常生產的企業超標率約為20%。
而一般意義被認為“監管更嚴格、實施比較好”的上市公司,亦未能幸免于環保部的黑名單。
國電電力(600795.SH)、寶鋼股份(600019.SH)、青島啤酒(600600.SH)、江西銅業(600362.SH)、中國建材(3323.HK)、燕京啤酒(000729.SZ)、中材股份(1893.HK)、中國神華(601088.SH)、五礦發展(600058.SH)、中國石油(601857.SH)等知名上市企業,均曾因環保問題遭環保部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