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曾蔭權在《2010-2011年度施政報告》中表示,香港特區政府決定暫時將房地產從投資資產類別中剔除,該政策于今日起生效;同時決定將投資移民投資門檻由原先650萬港元提升至1000萬港元,且不含房地產投資。不過,修訂投資門檻(及凈資產或凈資本要求)和暫停將房地產列為獲許投資資產類別,并不影響入境事務處于生效日前收到的申請,包括已獲批準或處理中的個案。
受此影響,香港地產股昨日均有不同程度跌幅,新地(00016.HK)下跌0.59%,新世界發展(00017.HK)下跌1.32%,恒隆地產(00101.HK)下跌0.65%;香港恒生指數則報收于28個月來最高收盤水平——23457點,升幅1.45%。
曾蔭權大談安居樂業
曾蔭權在施政報告中表示,香港特區政府已檢討資本投資者入境計劃,“我們注意到計劃下投資于房地產的資金有上升的趨勢,今年頭九個月,有關資金占計劃總投資額42%。”他指出,雖然房產投資只占市場總成交金額的1%,但考慮到市民大眾的關注,政府決定暫停房產投資移民政策。
隨后,香港特區政府發言人表示,修訂計劃已參考海外相關類計劃、經濟指標及公眾和立法會議員的意見。相對海外同類計劃,經修訂后的計劃仍具有競爭力。
該發言人稱,投資門檻(及凈資產或凈資本要求)將每3年評估一次。此次暫停將房地產列入獲許投資資產類別的安排,也會在下次重估。
曾蔭權在立法會發表的施政報告中還花了大篇幅闡述,特區政府將從長、中、短期入手,在確保土地供應充足的同時,繼續幫助中低收入階層置業,并保證私人住宅市場平穩發展,務求讓香港市民安居樂業。
他說,特區政府未來會建立土地儲備制度,在未來10年內,特區政府平均每年可提供興建約2萬個私人住宅單位的土地,希望使房地產市場有平穩的土地供應,特別是中小型住宅土地供應充裕,售價穩定。
在提到為低收入市民提供的租住用“公屋”時,曾蔭權表示,未來平均每年可興建約1.5萬個“公屋”單位,以維持平均輪候時間約3年的目標。他稱,特區政府將與香港房屋協會推出協助中低收入家庭首次置業的“先租后買”計劃。
投資移民門檻提至千萬
香港《資本投資者入境計劃》于2003年10月推出,旨在讓那些把資金帶來香港但不會在港參與經營任何業務的人士來港居留。當時推出的原因,是為了提升受金融危機和非典影響而處于低谷的香港經濟,以及吸引資金刺激樓市和金融市場發展。
根據計劃,符合資格的人士須投資650萬港元以上的資金于獲準的投資資產類別,包括房地產或者金融資產,如股票債券等,由此可獲得香港居留權。該計劃推出至今,約有8200名申請人和1.55萬名受養人獲準赴港定居,為香港帶來近580億元的投資。
今年9月傳出的香港將把房產投資項目剔除出資本投資入境計劃的消息,曾遭到業界反對,稱有違香港自由經濟體系原則,有損香港形象。
此前,內地資金一直被香港人視為推動香港房價高漲的原因之一,香港民政事務局前局長藍鴻震曾稱,雖然投資移民投資于房地產的金額僅占本地房產交易總額的1%,但對催旺樓市起著一定的作用。
另有業內人士認為,“投資移民門檻提至1000萬港元”影響不大,不少內地投資移民來港的首筆投資便已超過1000萬港元。
香港美聯移民顧問行政總裁吉安指出,大部分來港申請投資移民人士家底厚實,不少是基于子女長遠教育或工作原因移民香港,新政出臺后,不會妨礙這批人申請來港定居和購置物業,況且不少申請人到港后,一般會購置房屋自住,投資移民所需的資金則會投放于金融市場中。
據香港入境事務處統計數據顯示,截至今年6月底,共有12531人申請投資移民,已有7467名申請人正式通過資本投資者入境計劃,其中5957人為中國籍且已取得第三國永久性居民身份的人士,獲許投資資產總額達到528.7億港元,其中投向房地產的資金達到167.7億港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