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發展規劃》待出之際,由國資委牽頭、16家央企發起的“中央企業電動車產業聯盟”昨日率先成立。電動車“國家隊”的任務之一是,幫助中國在電動車研發國際競爭中保持同步起跑優勢。但這個旨在整合央企資源、分享新能源汽車產業技術成果的開放式平臺,對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的推力究竟有多大,尚待驗證。
技術積累參差不齊
該聯盟成員涵蓋了新能源汽車產業鏈上的各類企業,包括整車及電驅動、電池、充電與服務等。在這16家央企中,目前只有一汽、長安、東風是整車制造企業。
按照一汽集團的計劃,今年插電式混合動力和純電動車將小批量投放市場,2012年,將按照商品化模式,建立適應電動車生產、營銷及售后的服務體系,全系列新能源車將實現批量生產,產能將達到每年5萬輛。
剛剛發布“節能與新能源汽車戰略規劃”的東風汽車[5.93 3.31%]已決定,到2015年,中重混合動力汽車保有量將達到10萬輛,具備純電動汽車的產業化條件并形成5萬輛產銷規模。到2020年,新能源汽車產品市場保有量則要達到80萬輛。
而長安集團計劃2014年產銷新能源汽車15萬輛,并且已掌握自主整車集成設計、系統設計、性能匹配標定等技術95項,電池、電機、整車控制三大純電動核心系統控制技術51項。
由此可見,即便是“國家隊”央企,在新能源項目的技術積累方面也是參差不齊。如何協調技術資源,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
技術共享可能性不大
國內一些民營汽車企業昨日接受《第一財經日報》采訪時認為,央企聯盟優勢并不大。“這種聯盟形式比較松散,而且這三家央企本身就是競爭對手,技術共享幾乎不太可能,其實在國家統一的規劃和支持政策面前,大多數沒有加入聯盟的汽車企業與三大央企都處于一個起跑線上。”某自主品牌汽車企業相關人士表示。
事實上,國內類似的“電動汽車聯盟”并非首次出現。此前,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已將國內排名前十的車企組織起來,成立了“TOP10電動汽車聯盟”,力圖對中國電動車產業起到協調發展的作用。但聯盟成立兩年來,效果并不十分理想,十家企業至今仍各自為政。
協調合作關系
是難題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常務副會長董揚昨日表示,央企聯盟對“TOP10電動汽車聯盟”不會有沖突,兩者不是競爭關系,甚至還會有合作。但如何協調聯盟之間的合作關系,恐怕是更大的未知數。
事實上,一直在新能源汽車量產方面走在行業前列的民營汽車企業比亞迪并未加入上述兩個聯盟,而是積極與國外汽車巨頭開展一對一的技術合作,目前已領先于其他車企向市場推出量產新能源車型。
長安汽車[10.98 1.57%]集團副董事長徐留平則認為,央企電動車產業聯盟一個最重要的作用便是統一電動車整車和基礎設施的相關標準。
有汽車分析師認為,對于整車制造企業,昨日成立的央企聯盟對于協調電動汽車基礎設施領域的利益紛爭更具實際意義。此前,各家石油公司和電網都紛紛宣布在全國布局自己的充電站,大有跑馬圈地之勢。通過聯盟將這些央企的發展范圍進行劃分,更有利于各家的統一合作,保證各央企之間的利益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