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國家節能減排壓力及國際綠色貿易逼近,委托專業機構進行“碳盤查”,已悄然在一些地方和企業啟動。
“我們已經與十多家地方政府經濟技術開發區,建立了合作關系,我們為他們提供一個區域內的低碳規劃和管理方案。”SGS通標公司能效與低碳服務部高級主管賈洲平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SGS通標公司(以下簡稱“SGS通標”)由瑞士通用公證行集團(SGS)與原國家質量技術監督局下屬的中國標準技術開發公司合資成立。SGS是全球最大的第三方從事檢驗、測試和認證的公司,也是EB確定的首批DOE之一。
SGS通標成立于1991年,2006年開始在中國開展CDM項目的核證工作,截至2010年5月中國2億噸的CDM項目85%都由SGS通標核證。SGS通標自2007年開始從事自愿減排的核證工作。
“買方市場還在發展過程中,但隨著碳總量排放倒逼機制的迫近,我相信這一市場會逐步開闊。”SGS通標環境服務部副總監薛建對本報記者表示。
區域“碳盤查”先行
本報記者從幾家國內比較成熟的認證機構了解到,大家都想做“碳盤查”業務,但目前中國企業“自覺”進行碳盤查的并不多,完成認證的更少。
正是基于這一情況,“我們花了一部分時間,為國內的一些地方政府提供一些低碳規劃和管理方面的解決方案。”薛建說。
對此,一位認證行業的專業人士認為,一方面,地方政府確實有這種現實需求,另一方面,這也是SGS通標的一個市場策略,他們希望借區域盤查撬動企業市場。
所謂區域碳盤查,就是指對一定行政區域在某個時段內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進行測量、核定。
事實上,地方機構參與碳資產管理的動力不難理解。隨著國家減排任務指標分解的日益迫切,一些地方希望提早應對。而對某些地區來說,他們的動力除了來自上級政府,更多地來自本地區企業傳達的壓力信息。
“在這些經濟開發區,外向型企業居多,由于面對國外的在節能減排方面的壓力越來越大,他們希望積極應對國外的節能減排方面的貿易壁壘,因此希望通過與國際機構合作來應對這方面的壓力。但他們不知道怎么做,就找開發區的政府來咨詢,這樣的企業多了,開發區政府就感覺到壓力,需要整體性地考慮解決方案。”賈洲平稱。
與此同時,低碳城市的建設熱潮,也是一個很大的催化劑,即摸清地區碳排放“家底”,是建設低碳城市的前提。“政策決策者們希望在具體操作方面填補空白,這正是我們努力的方向。”薛建稱。
“我們以綜合方案提供商的角色切入,根據各個地方政府的特點,提供不同的服務,其中包括各種與節能和低碳有關的技術與標準如何與國際接軌,如何提高企業能效水平,如何減少排放量。”賈洲平表示。
目前,各個地方政府都在追趕低碳城市的熱潮,但少有地方政府公布自己的排放量基準線。“這并不奇怪,這部分工作主要是國家發改委在做,他們有一套自己的數據,但這套數據是不能對外的。”薛建稱。
在問到與之合作的地方政府或經濟技術開發區的名字時,薛建和賈洲平表示,“因為我們是第三方認證機構,要為客戶保密。我們也想過就有些合作個案開新聞發布會,但大多數時候被客戶拒絕了,因為他們覺得時機不到。”
本報記者從公開資料了解到, SGS通標與寧波市北侖區政府在6月1日簽訂了低碳框架合作協議,其主要內容集中在能源、石化、鋼鐵、汽車及零配件、造船、造紙等領域的節能減排能效診斷、查找節能潛力,建設碳排查示范項目,發展新能源等低碳技術。
企業“碳盤查”有待深耕
據本報記者了解,到目前為止,包括港臺地區在內,中國有400多家企業通過SGS通標完成了自愿減排的核證工作,一半是產品層面的碳盤查,一半是組織層面的碳盤查。就中國龐大的企業基數而言,這無疑只是滄海一粟。
據賈洲平介紹,在參加過認證的企業當中,出口型企業居多,且多為消費品生產企業。因為他們受到出口壁壘的直接沖擊最大。這些壁壘既有來自采購商的,如國外很多大的零售商,啟動提高供應商能效項目,或者要求提供產品的碳足跡;也有來自外國政府的,如法國政府可能會采取的征收碳關稅的指令。
“如果不標明自己的碳足跡,可能就無法打開市場,生存受到直接威脅。但對內銷企業來說,主要的壓力是在碳稅。”賈洲平表示,一直有消息不斷地聲稱,碳稅將于2012年或者2014年開征,但無論是哪一個版本,時間已經非常緊迫。
據本報記者從認證業人士處了解到,在現實中,參與組織層面碳盤查的企業不多,大都持觀望態度。有些可能是對此認識不夠,僅僅停留在追隨概念潮流的階段,覺得炒一炒就行了,不必動真格的;還有一些企業他們可能有意愿,但不知道如何去做。
對此,薛建表示也有一些企業先行者,“一些企業在積極參與,他們大都是一些行業標桿企業,無論是在產品還是組織層面,他們都有很好的意愿,他們意識到,通過盤查在測量結果的基礎上建立一個可報告、可核查的碳排放清單,可以精確地測算在一定周期內溫室氣體的排放量,找到高效可行的減排空間,從而有針對性地定制合理的減排方案,以保證溫室氣體減排目標,同時也可以為企業創造效益。”
盡管有些企業已邁出了碳盤查的步伐,但公布其盤查結果上,都保持了謹慎的態度。
“在已有的完成測算并認證過的企業里面,他們也不愿意對外大肆宣傳。因為國家減排指標任務分解還沒有完成,他們不知道自己會承擔多大義務,不知道自己現在的排放量在行業里面是一個什么水準。”賈洲平稱。
賈進一步解釋稱,這些企業還有更實際的考慮。比如一旦A企業公布了組織或產品碳排放量的數據,可能競爭對手很快就公布一個比你更低的數據。至于誰的高誰的低,多少算高,多少算低,消費者對這樣的專業概念,并沒有判斷能力,企業可能擔心提早公布會影響自己短期內的業績。
雖然有宏觀環境的不定因素,但從認證機構看來,盡快摸底企業碳家底,搶占應對國際貿易和減排壓力的先機,有益無害。
“只要積極參與這方面的工作,就會大體上對自己的碳家底比較清楚。企業除了做減排計劃外,還可以按照成本收益的比較,對碳資產的使用做統一安排,確立企業的碳資產管理策略。”薛建表示。
顯然,企業碳盤查不僅是為了單純應對減排壓力,在此過程中,還有獲利的空間。因此,在企業逐漸接受碳盤查概念時,第三方認證機構也加緊了業務調整步伐。
“低碳經濟,在一定程度上也促使第三方公司的一次轉型,從一個單純的第三方追加產品附加值的的服務機構,拓展到企業碳資產的共同創造者。”薛建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