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發現自己遇到了麻煩……”披頭士金曲《順其自然》中的這句歌詞,被用來形容過去十年中音樂產業的慘淡經營,可謂再合適不過,其中最大的“麻煩”莫過于日漸崛起的數字媒體。然而,根據Nielsen SoundScan日前發布的中期報告,美國唱片銷量迎來七年來首次增長,音樂產業去年為英國的GDP貢獻了50億英鎊,其中13億為出口收入。種種跡象表明,音樂產業正逐漸走出十年低谷,最大的幕后功臣或許正是當年的罪魁禍首——網絡科技。
成也網絡,敗也網絡
美國唱片業的復蘇在某種程度上應當歸功于Lady Gaga、阿黛勒(Adele)、凱蒂·佩里(Katy Perry)、Mumford & Sons等一干中流砥柱,其中Lady Gaga5月發行的新專輯《生來如此》首周銷量超過100萬張,阿黛勒的第二張錄音室專輯《21》橫掃從巴西到新西蘭的世界各大排行榜,在英美兩國總銷量超過300萬張。另一個出人意料的數字是,81%的英國音樂公司的雇員數不超過五人。
從唱片巨頭主導的“霸主時代”到“小公司、大生意”的新氣象,這一轉變的幕后推手正是素有“唱片業克星”之稱的網絡科技。網絡盜版固然是造成專輯與CD銷售暴跌的罪魁禍首,客觀上它卻起到了把蛋糕做大的效果。事實上,根據Nielsen發布的數據,即使不考慮簽售會、公開表演授權及網站廣告收入,自2006年以來,世界音樂產業總收入已實現了50%的增長。與此同時,錄制及分銷費用幾乎降為零。音樂流媒體公司Spotify的創始人丹尼爾認為,正如上世紀80年代的家庭混音帶一樣,新興數字媒體極大地刺激了消費者對音樂產品的“胃口”。
創新商業模式成轉機
“這些轉變的確非常復雜,我們都被裹挾其間。”Hue and Cry樂隊成員帕特·凱恩承認,在這個盜版和山寨大行其道的時代,錄制音樂已不再是稀缺品。通過大眾化產品激起消費者對稀缺品的興趣,這種“拋磚引玉”的手法恐怕是當前大多數音樂人唯一可能的自救之道。
所謂“稀缺品”,即是指現場表演及擁有創作者獨特印記的“意象”。例如,Hue and Cry打算在明年1月發行新專輯《Hotwired》的同時,提供購買原聲黑膠唱片的機會,并附贈裝幀精美的手寫歌詞與個性化訊息。
聯系十年前樂隊不惜虧本巡演以推銷專輯的現象,你會發現諸如此類的手法不過是新瓶裝舊酒罷了。事實上,隨著商業版圖與文化心理的不斷變遷,就連大牌歌手亦開始放下身段祭出新招。當年Prince與《周日郵報》搭售300萬張新專輯的做法曾在唱片界激起眾怒,可事實證明,這個決定起到了絕地反擊的效果:僅在倫敦O2區,《周日郵報》連續三周均被搶購一空,在此之前,Prince的專輯在整個英國的銷量從未超過8萬張。
“創造性地迎接挑戰意味著主動適應新的商業環境。”凱恩指出,一些音樂人仍在期待微觀層面的應對措施,這只是一廂情愿罷了。最終的解決方案應當以對這個“山寨時代”的正視與尊重為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