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主要問題是整車企業發展較快,但缺乏強大的國內零部件企業作為戰略伙伴,高端零部件企業幾乎全是外資獨資和控股企業!敝袊嚬I協會秘書長董陽因此高呼,“別讓零部件拖了汽車業后腿。”
進入“十二五”,中國汽車零部件工業尤其是關鍵零部件進入突圍期。更多業內人士已認識到,建設汽車產業強國需立足內資企業,但零部件配套尤其是關鍵零部件對中國汽車產業的瓶頸制約非常明顯。
調查顯示,目前內資零部件企業90%的市場份額和制造能力都集中在低端產品上,而其余10%涉足高端產品的內資企業絕大多數也都與外方進行了合資。自主品牌力量薄弱和關鍵零部件技術缺失的問題非常嚴重,跟不上整車發展的步伐,無法滿足市場需求。
另一方面,跨國汽車公司與其零部件企業已經形成同盟關系,在核心技術和關鍵零部件領域,外資控股和壟斷趨勢明顯,產業控制力進一步增強。據統計,外商獨資及合資公司在EMS發動機控制系統、安全氣囊、ABS系統、三元催化器、電動天窗、空調系統、汽車座椅總成、電動玻璃升降器、照明系統、自動變速箱、高壓燃料泵等系統和部件方面,控制了70%以上的市場份額,部分產品幾乎全部為外資所壟斷。
此外,我國汽車電子產品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要落后10到15年,在中國進口的汽車零部件中,大多是高利潤、高附加值的整車關鍵件及高新電子產品等。
關鍵零部件的發展問題并非中國特有,在汽車工業發達的國家,發展初期也曾遇到過類似問題,其中美國就成立專門協調整車和零部件企業之間關系的統一組織美國汽車行動集團(AIAG)。該組織總部位于大底特律地區,1982年創建,成員包括戴姆勒、福特、通用及其大約1500個汽車零部件供應商。長期以來,AIAG 為汽車整車制造商和零部件供應商提供了一個唯一的平臺以共同處理和解決影響全球汽車供應鏈的問題。
事實上,中國進行關鍵零部件方面的突圍,有著此前其他國家不可比擬的優勢。
目前,中國有包括一汽、上汽、東風、長安還有奇瑞、吉利、比亞迪、廣汽、北汽、華晨等十家內資整車企業,形成了對關鍵零部件龐大的采購規模。而且中外合資汽車企業中方至少占50%的股權,從法律上來講,在合資企業里中方在零部件采購配套等方面也有一定的話語權。中方應在合資企業中逐漸強勢,這與解決關鍵零部件瓶頸問題相輔相成。
汽車關鍵零部件行業進行“中國式突圍”,首先可借鑒美國組建中國的汽車關鍵零部件工業發展組織,吸納更多的中國整車企業,打破國內零部件產業發展散、亂、差的局面,制定統一的關鍵零部件發展計劃。
其次,組建專業的零部件資本運作平臺,例如企業部分出資入股,部分吸納海內外風險投資,組建以控股并購國外掌握關鍵零部件技術企業為目的的運作平臺。
另外,采取多船出海戰略和統分結合的方式,以掌握關鍵零部件核心技術,打破核心技術的封鎖和跨國公司的壟斷為目的,展開關鍵零部件企業跨國控股并購,掌握其戰略資源,保持其原有市場的同時,實現為國內主流整車企業配套。
這之外,還有一些可以細化的運作模式,例如參考美國汽車行動集團的運作模式,組建關鍵零部件采購平臺,統一零部件采購的技術標準,規范國內整車企業與所收購關鍵零部件企業配套供應關系。再例如,建立類似豐田模式的整車零部件組織模式,所收購的關鍵零部件企業之間與國內整車企業之間相互持股,打造類似于豐田汽車公司的整零關系模式的供應鏈。
同時,控股海外關鍵零部件企業,不僅能掌握其核心技術和市場,而且可通過技術和產業轉移,滿足國內汽車企業需要。尤其,后期應推進所收購的關鍵零部件企業向中國本土投資,實現技術和產業轉移,借以解決中國整車企業發展中的關鍵零部件瓶頸。并且在新的基礎和高度上,展開關鍵零部件核心技術的消化創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