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合資公司基本架構、雙方的投資、知識產權轉讓、未來經營目標、業務范圍等方面都已達成了一致意見。雙方投入工作的工程師有上百人,共同進入C919項目的聯合工程設計階段。未來,合資公司將成為中航工業和GE公司其他航電相關產品的商業客戶和分銷商。
美國芝加哥當地時間1月21日,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公司(下稱“中航工業”)與美國通用電氣(GE)公司旗下的航空集團,簽署了組建一家新合資公司的協議。雙方將各自出資6.5億美元,在上海成立一家航電系統合資公司。
為了與中航工業成立這家合資公司,GE的付出可謂不小。這是GE第一次在航空制造的核心領域與中國企業組建平股公司,并會把其民用航電業務整合進合資公司。而其他外資航電企業由于顧慮核心技術和商業利益,大多不愿在與中方的合資上放棄控股權。
在合資公司正式簽約前,兩家公司已經聯合行動,獲得了正在研發的國產大飛機C919的部分航電系統訂單。
空前深入的合作
新的合資公司名為中航-通用電氣民用航電系統有限公司,合資雙方將各持股50%,在合資公司中,GE公司將把綜合模塊化航空電子系統(IMA)民用技術全部轉移到合資公司,并將先進管理和技術引進到合資公司。中航工業將以資金形式出資,并將在民機航電技術領域進行整合,全面投入合資公司。合資公司的董事長和總經理將分別由中航工業和GE提名并由董事會任命。公司初步落戶上海紫竹科學園區信息數碼港。1月26日,合資公司將正式遷入上海新辦公區。
中航工業方面指出,在獲得政府的批準和營業執照后,中航工業與GE的這一合資公司將面向全球商用航空市場,為新型飛機平臺開發并推廣綜合、開放式結構的航空電子系統。該系統將作為中央信息系統以及飛機網絡和電子設備的中樞,承擔飛機航電設備的維護和實用功能。
由于航電系統的科技含量較高,長期以來,民用航空電子產業在國際合作方面的推動都相當困難,如何平衡合資公司與股東雙方母公司旗下原有航電公司的利益,以及技術共享的程度,都是談判的難點。
據了解,此次中航工業與GE成立合資公司后,雙方的母公司都放棄了部分航電系統的研發、制造、銷售和售后業務。尤其是GE公司,將民用綜合模塊化航空電子系統(IMA)業務和相關管理流程、適航體系都整合進了合資公司,合作的范圍和模式可謂空前。一些分析人士甚至認為,這是迄今為止中美合作最為深入的一次,因為其中還包括共享一些機密核心技術。
對于這樣的合作模式,有外媒曾指出GE內部的確存在對技術保護的擔憂。
意在國產大飛機
國產C919飛機,被認為是中航工業與GE能夠順利成立合資公司的重要推動力量和最直接的“回報”。
GE航空系統集團全球總裁羅琳向《第一財經日報》透露:“合資公司將為中國民機C919提供航空電子系統和相關產品,初期將至少創造近300個工作崗位。2011年合資公司將形成500人的規模。”
在2009年11月雙方簽署了擬組建合資公司的合作框架協議后,兩家公司就已經開始為爭取C919飛機的航電系統相關訂單共同努力,而中航工業作為國家“欽定”的國產大飛機主要供應商,自然在爭取訂單方面占據了一定的優勢。
雙方正式宣布成立合資公司后,中航工業明確指出,合資公司起步時的重點工作就是為C919大飛機項目提供一體化航空電子系統。“中國商飛公司計劃在20年的項目期間生產交付2300多架C919飛機,這為中航GE航空電子系統提供了近20億美元的業務機遇。”
顯然,GE與中航工業合資公司的首個訂單,就是為中國C919大型客機研發綜合航電系統。而在此之前,GE和法國賽峰集團各持股50%的CFM國際有限公司,已經被選定為C919飛機的發動機供應商。
發動機和航電系統是飛機最為核心的兩個系統,這兩個系統的價值量,在飛機的造價中占到了40%左右。成功拿下這兩個系統后,GE也可以說成為C919飛機最大的外資供應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