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上,多利農莊似乎已經更進一步,目前正在積極發展“物聯網農業應用示范基地”,即用信息化技術將土壤監測、自動灌溉、冷鏈物流、產品溯源等環節高度整合,張同貴介紹,這也是新農業的一個主要方向。
農業部副部長陳曉華日前透露,目前全國各類農業產業化組織總數達到25萬個,帶動農戶1.07億戶。他認為,農業產業化在推進工業化城鎮化與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中蘊藏著新機遇。值得注意的是,嗅覺靈敏的風投機構早已紛紛加大力度挖掘可投資的農業項目。松禾資本投資副總監徐立新與多利農莊總經理張同貴接受本報采訪時,都認為中國新農業將迎來快速發展時期。
體制障礙漸除 農業發展加速
在徐立新看來,風投對于農業領域的關注其實早已有之,之前的例子就有雙匯和蒙牛,還有圣農發展[35.05 -0.43%],而近來農業投資漸入佳境,與政策等配套機制的逐漸成形密不可分。“農業需要大投入,對資金規模有較高的要求,而之前很多配套的東西還沒有成熟,比如基建、土地流轉等,現在這些內容已經逐漸成熟,而且風投方面的資金量這些年也有很大的增長,所以農業投資必定會越來越熱。”徐立新對記者如此表示。
翻查去年以來的業界動態,證實了徐立新的上述觀點。事實上,近年來黑石、KKR等國際知名風投機構都在考察農業項目,而就在去年年底聯想控股總裁柳傳志就表示,聯想控股以后的方向是要做“大農業體系”。去年松禾資本投資了超過10個項目,其中一半資金在新農業和節能環保領域。徐立新告訴記者,并非只有松禾資本才有這樣的比例,業內同行業都在投資農業項目。
而作為在業內耕耘多年的企業,多利農莊張同貴對政策扶持的積極效果似乎體會更深,“政府連續七個‘一號文件’聚焦農業,打破了很多體制上的瓶頸,必將帶來農業的大發展。”張同貴告訴記者,“最近農業投資的加速,一方面是由于政策放開打破了許多農業企業的發展瓶頸,比如融資問題的解決和土地流轉機制的放開。另一方面則是由于近幾年下游市場,尤其是中高端市場逐漸啟動,隨著人們對食品安全問題的愈發重視,對中高端農產品[15.46 0.19%]的需求呈現高速增長的態勢,良好的市場前景對資本有著巨大的吸引力,這種吸引力對企業和風投都是一樣的。”所以對于農業發展的加速,張同貴并不感到意外。
而據權威專家透露,近期將出臺的“一號文件”的主題將首次聚焦水利建設,說明政府將加大力度改善農業設施。在張同貴看來,這意味著至少在未來五年內,政府對農業的投入力度將不斷加大。
農業現代化 投資空間大
對于農業的產業發展趨勢,徐立新認為以“新”和“大”為特征的現代農業是必由之路。“農業要獲得大發展,就必須打破過去靠天吃飯、條塊分割的小農經濟方式,而向新農業和大農業方向發展。”而隨著農業產品線的不斷延伸和產業鏈的不斷完善,投資機構能夠選擇的領域也非常多,投資空間巨大。
在徐立新看來,新農業并非只是新的農產品,更重要的是新的服務模式、新的流通方式和新的培育技術等,而大農業則主要以機械化、規模化的生產為特征,“土地流轉的放開,使得大農業成為可能。”“農業的產業鏈非常長,可以投資的領域也很多,甚至可以說,沒什么領域是不能投資的,關鍵是看企業能否真正在自己的領域里做好。”
以種植業為例,整個產業鏈就包含了種苗繁育、種苗產業化、種植、加工、配送、零售等環節,加上每個環節又有各自的專業服務環節,細分的領域就更多,“所以農業里面其實可以投資的領域非常多,關鍵是風投需要找好自己的定位。”“像我們這樣的中小型風投機構,比較適合投資于一些高端細分領域的企業,重在‘新’,比如我們最近就投了育種、花卉和肥料等新農業公司,而聯想控股這樣的大型機構,更適合布局‘大農業’,事實上農業的投入是非常大的,很多項目小型的機構沒法投,聯想這樣的機構介入大農業,對整個產業的加速都有著積極的作用。”徐立新如此表示。
張同貴也認為要完成向現代農業的升級,實現裝備、設施、管理等方面的現代化,是個“高投入、長周期”的過程,而與做大相比,創新是張同貴更為看重的現代農業特征。
除了技術以外,張同貴還對記者提出了發展模式的創新,“不同農業應該有各自差異化的發展模式,比如郊區的農業就應該向都市農業方向轉型,承擔起‘休閑農業’的功能,以一產帶動三產,三產反過來促進一產,而東北的大米種植基地就應該實現規模化和機械化種植,做大做強”,張同貴對記者介紹,臺灣的農莊收入中只有三分之一來自土地產出,另外三分之二的收入來自都市休閑和體驗等服務業收入,“其實,這就是一種典型的新農業,是發展模式的創新。如果有企業真的可以做好,融資肯定不是問題。”